国学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、而表现在思维方式、哲学观、文化、艺术、科技、信仰等层面上的各门类学说的总和。
经典诵读国学基本上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"经"的诵读,一类是"典"的诵读。对于"经"的界定,它的层级就比"典"的层次要高一些。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,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,"经"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,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。
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"书",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,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,看起来是不足的。
专门选择"书"一类的典籍,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,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,由于"书"里面的深刻内涵,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,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,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,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,却受到了限制,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"经"来解决的问题。凡是能够将"经"和"书"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,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。
就象台湾的王财贵教授,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?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"书",而没有推广诵读"经",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: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"经",特别是诵读《老子》五千言,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。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,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,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,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《老子》五千言背诵下来,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如果你诵读"书",只诵读《千字文》,《弟子规》等等有关"书"方面的内容,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,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,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,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,产生的效果并不好。如果说把"经"和"书"结合起来,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"经"和"书"结合的比较紧密,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,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。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,因为"经"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,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,但是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,只要我们通过诵读,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门窗。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,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,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,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。这也是在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体会,获得的验证。
在"经"和"书"这两个层面上,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,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,道德规范,道德品质获得提高,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,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。
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、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,应该用早期最原始、最真实,也就是《老子》五千言原本本意的《德道经》来进行诵读。因此,儿童应该最开始诵读老子德道经再比如说《易经》,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,用最简单的方式,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,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,来进行推演,认识自然,认识世界。熊春锦先生认为:《德道经》,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,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,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,这样才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。同时掌握《易经》进行推演,进行运算,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。
德慧智经典诵读,是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“德慧智”经典诵读理念,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,通过诵读经典,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。)因此,儿童学国学,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期间孩童的德慧智全面的教育,能够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道德品格,培养他们的感恩心、博爱心、忠孝心、宽容心、自省心,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。以上善的道德能量启迪孩子先天的慧性,使孩子在接收圣贤文化的同步,可以拥有智慧的头脑,上善的品格。物质文明的发展,离不开人得创造力,人类的创造力来源于人得“慧识”(直觉、灵感),是慧识通过智识产生新发现、新理念、新发明、新创造。人的慧识又必须以德的能量作为创造力的源泉。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,老师自身的道德素质,以及道德品格与能量,家长与老师的知经、识经、重经、用经,以及明明德,归于儿童德影响很重要。
因此儿童经典诵读应该抓住三个关键:选取能培养儿童德、慧、智的经合典。运用老子《道德经》这一万经之王,建设道德的心灵和开启慧心之窍;运用《周易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,开启慧智头脑,建立天人合一的理念;运用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培育儒者的品格与风骨,成为入世精英;运用《黄帝内经》医典之祖,确立正确的生命观,造就生命科学的人才;运用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规范制约后天意识,培补道德品格之不足。